有感《创业时代》和《中华国学网校》,一个理想和一个现实的强烈对照。
突然觉得互联网科技创业无论表象多繁复,其实成功失败不过一个公司而已。结合自身近20年互联网从业经历实在是印证的淋漓尽致。 互联网科技公司创业公式: s=tpm(0≤s≤1)[success] t=technology 【技术】 p=product 【产品】 m=market 【市场】
《创业时代》3个初创公司郭鑫年魔晶,罗维狐邮,金城捷讯。 初期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时候,郭鑫年的优势是产品+技术,罗维的优势是技术,金城的优势是市场(资金)。 中期竞赛的时候,魔晶终于得到市场(资金)1分,由此郭鑫年s=技术1x产品1x市场1=成功1;反而解释了即便狐邮获得市场1分,罗维s=技术3x产品0x市场1=0;另外捷讯s=技术0.5x产品0.5x市场3=0.75 至于后期第4个创业公司李奔腾,因为再创业起的瞬间已经具备了成功公司,同讯s=(罗维的)技术1x(郭鑫年的)产品1x(李奔腾的)市场x1,直接成功。 如果把创业公式化:郭鑫年有技术和产品3人团队出发【建模】=》路上搭上2个天使投资成立5人团的公司【发展】=》最后附着个那蓝市场成立规模公司【扩张】,这条成功线路上始终有3个关键点:提供动力的技术、提供思想的产品、提供渠道的市场。所以s=tpm 要做1缺一不可。
电视剧的创业故事虽然理想型也可以说是塑造性,但也是来自于市场即社会,至少有借鉴和参考的益处。 回到我自身所处的剧情, 中华国学网校自创立初期s=技术0.8x产品0.8x市场0.8=0.512满满的希望,到现在已近半年,等于创业前中期s=技术0.1x产品0.5x市场0.1=0.005一点希望都没有。 同比电视剧创业时代的节奏,最显著的是人口,开始3个人,现在3个人; 而对我个人而言,初期1个人执行任何1件事执行力1,半年后1个人执行10件事执行力0.1,所以独立能力和团队合作皆是成功的元件。就像成功s=tpm 任何1个元件执行力为0,s结果都是0。 关于tpm在创业成功中的角色属性。 t技术是面向物的执行力,技术的思维方式和焦点是流程和实事(聚焦)。 p产品是面向人的执行力,产品的思维方式和焦点是体验和感情(发散)。 m市场是面向钱的执行力,市场的思维方式和焦点是沟通和金钱(贯通)。 一个创业公司只有通过三种不同的视角和力量完美交织才可能捕获成功。 所以人力资源永远是成功最基本的垫脚石,团队合作能让成功变成大的可能而且会意想不到的简单和愉悦,这就是为什么刀塔lol甚至是被骂的农药之所以风靡世道的原因。 最后是给准备创业和正在创业中的小伙伴的终极思考分享: 成功创业就是专注的只做一件事情。 对个体而言,就是选一个项目,往一个方向,全力奔跑。 对群体而言,就是选一个目标,分成若干个关键点,每个关键点由专业专职的人专注的做。 创业就像打游戏,不懂竞技方法的总觉得心里慌怕,缩头畏脚,总觉得那些高大上的东西离自己很遥远,其实看破套路规则后,不过是很轻松的游玩活动。真所谓生命在于运动,健康=1, 万金=0。所以真正的创业并不是拿命换钱,创业有创业的公式,创业有创业的运算法则。 |